Skip to content

如何降低知识焦虑

发表于:August 13, 2023 at 03:25 PM

你好,我是小树。这是我为你写的第 76 封信。每期都会同步更新在微信公众号一颗小树竹白专栏。现在有 322 位朋友订阅了这封信,也欢迎你。

这周读了一篇 Morgan Housel的新博文:如何阅读:大量输入和强大的过滤器,简要概括一下原文内容。以下的“我”是 Morgan Housel。

原文内容

我的阅读策略是尽可能多地开始阅读书籍,但只完成其中少数几本。

如果你坚持要读完每一本开始阅读的书,阅读就变成了一项苦差事,因为大多数书要么在介绍中已经被充分概括了或者不适合你甚至任何人。

我们在学校养成了要把书读到最后一页的习惯,如果是从这个角度看待阅读,你会被一本书困住,反而更不愿意去读。

「不读好书的人与不能读好书的人没有任何区别。」马克·吐温说过。

大多数书不需要读到最后,但有些书中的内容可以改变你的生活,这意味着你需要两件事情来充分利用阅读:大量的输入和无情的筛选。

如果只读确定会喜欢的书,你会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会让偏见更加根深蒂固,局限你将不同领域和不同文化的观点连接起来的能力。

更好的做法是对自己愿意尝试阅读的书设定一个较低的门槛,即使是一丝微弱的兴趣也足够让它进入候选名单。

但一旦你给自己桌上摆满了待输入的资料,你就必须使用筛选器。

这个筛选器应该是无情的,不留余地。就像一场相亲,如果对某本书在阅读 10 分钟后依然不感兴趣,它几乎没有机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把它狠狠地合上,换下一本书。

这不仅适用于阅读书籍,也适用于各种数据、研究、对话和学习。如果不给大脑输入大量信息,你将被困在你个人经历的小世界中。但如果没有一个无情的筛选器,你将被太多选项压倒,从而无所作为。

一个好的阅读筛选器更多是艺术而非科学,你需要找到足够匹配的筛选器。更重要的是,通过给自己大量冲刷信息,然后很快说出「这不是我要找的」,才能更大概率找到更适合当下自己的信息。

到这里,原文就结束了。

关于阅读“强迫症”

这篇短文里「把书读到最后一页」的观点很触动我。

我经常希望自己读到的每本书都能全本读完,但经常遇到自己没那么感兴趣或者读起来还比较艰涩的书籍,这个时候我就会质疑并强迫自己读下去。

当然,结果要么是读不下去彻底放弃,要么是潦草读过,也没有太多的思考和感悟。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每本书都像是作者在自己对话,对话就会有自己的语境,而这个语境我可能从未经历或感受过,自然很难融入。

但在之后的某一天,当自己有了类似的经历,再回头来看,往往会恍然大悟。

正如原文里所说:一个好的阅读筛选器更多是艺术而非科学。拥有好的筛选器的前提,是经历过大量的内容冲刷之后逐渐形成的,而不是按照自己当前的认知去建造起栅栏。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果想要始终保持成长,就需要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边界。

如果这些知识能够支持现有的认知,就消化它;如果举出了反例,就对我们的认知做出修正。

关于阅读焦虑

有非常多的长文、书籍读不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阅读焦虑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是我曾经面对的困境之一。

这其实是一种完美主义的陷阱,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总是想要把其中所有的内容都吸收进来,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这种方式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压力。但其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是无穷无尽的,但能吸收的总是很小的一部分。

后来我改变的这个观点,其实一篇文章,有一个故事或者一句话能给自己带来启发,值得记录和连接,就已经很好了。

完美是很危险的东西,因为它是静态的,只在自己这个回路里反复转圈,没有了开放与变化。

恰恰相反,有「缺」才有流动,才会为了填补空缺而生生不息地创造。

碎碎念

周末骑行了十公里,看了一场薛之谦的演唱会。

给自己的少年时代补个票,薛之谦和张靓颖现场非常稳。

唱到陪你去流浪的时候后排的哥们开始求婚,还给周围人发了红包。

音乐的魅力在于可以把你记忆里的碎片串联起来。

每个人都可以在现场书写自己的故事,见证别人的故事,或是参与到同一个故事中。

慢慢开始有了生活的体验感,又是充实的一周~

谢谢你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你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即刻Twitter、微信公众号一颗小树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分享给更多好友。